《台湾四百年》:“陈述的不是别人,其实就是自己”
发布人:图书馆审核员  发布时间:2016-03-31   浏览次数:1072

许倬云先生的作品 《台湾四百年》是一部关于台湾历史的论著,但书中所谈的话题却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,举凡台湾当下的政治、经济与文化,台湾社会的由来、发展和变迁,台湾人曾经付出的血汗和努力,台湾人今天的精神和困境——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其实都在许先生思考的范围之内。

  台湾,作为中华民族开拓的东南疆土,其历史可谓其来有自、源远流长。而近世台湾地位的变化,则首先是与十四世纪以后,东亚海上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转变分不开的,这决定了其真正融入近世中国的历史,既具有一定的商业性,也具有一定的国际性。在许先生笔下,台湾四百年的历史,其实就是一个逐渐融入中华文化圈的过程。从郑成功开拓台湾,哺育十万大陆移民,安抚十万台湾原住民,维护华夏文化的一脉香火,到中国大陆大量向包括台湾在内的东南亚和美洲的移民潮,终至族群之间相互混合、彼此同化;从清朝统治台湾时期,刘铭传等人对于台湾社会的现代化改造,使台湾由一个对外没有太多交通的海岛,转变为太平洋西岸最早迈入现代文明的地区,到蒋介石政府迁台,台湾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。其间虽然的确多有反复,且存在着各种各样难解的问题,但是,无法否认,民族的血脉相融与文化的薪火相承,却始终是台湾社会发展的主线,而和平与统一,亦可视为两岸关系不可逆转的趋势。

  当然,应该承认,在中华民族汉人开拓台湾的过程中,曾经出现了若干带有各自特性的难解问题。诸如,精英文化的缺失,所造成的台湾传统文化土壤的相对贫瘠;而庶民文化狭隘的地区性和排他性,则造成了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分歧和对立;另外,还有长期存在的族群之间基于现实利益的乱象和纷争。尤其是现代以降,随着台湾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,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,像族群对立的先天缺陷;民众缺少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反思;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泡沫、生态破坏,等等——不仅自身足以警诫,同时也为中国大陆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前车之鉴。

  早年颠沛流离,中年行走四方,特殊的个人经历,让许先生尝试着两面兼顾,既可以大陆人的身份观察台湾,也可以本省人的身份理解台湾。许先生从来没有把台湾的历史当作“别处”或“他方”的历史看待,他始终对台湾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心存同情,刻骨铭心,他讲述台湾的历史,等于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,“陈述的不是别人,其实就是自己”。正因为这样,面对台湾民众四百年来的胼手砥足、前仆后继,面对台湾社会四百年来的曲折迂回、逐渐强大,许先生的字里行间既饱涵着“爱之深”的大爱深情,又流露出“言之切”的直截剀切——爱之深,是因为台湾是他的家园,是他的情感所依,精神所系;言之切,是因为他无法对一个负面的台湾保持沉默,爱台湾,他就要担负起与爱相关的义务和责任。

  对于大陆的发展,对于台湾的现状,对于大陆与台湾的两岸关系的未来,许先生虽然多有忧虑,却也明显充满了信心。他说:“璧合之前须有珠联,镜圆之时还待金镶。其间必有一段过程,一段秉承善意和理性,彼此相处的过程。”这是许先生在分析了历史大势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,既可看作是许先生对大陆与台湾的最真诚的祝福,当然,也不妨看作是他对两岸关系的最真实的展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