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8日上午10:00会计系马克思主义研读班的20名同学相聚在明德楼A502,本次研读的主题是痛并快乐着。痛和快乐这两种完全相驳的感受可以同时存在吗?马克思的这一生完整诠释了这句话。幸福其实是始终充斥着缺憾的,马克思一生穷困潦倒,但他一生也从事着自己所热爱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,流亡路漫漫,却又燕妮和恩格斯相伴左右,鼓励陪伴前行。何不谓之,痛并快乐着。(会计系)
附研读体会:
马贞
马克思在流亡伦敦期间,生活十分贫困。他的一家时常一连几个星期靠吃马铃薯过活。严冬没钱生火,生病没钱求医,他们穷的付不起房租,女房东叫来警察,把床铺、衣物,甚至连孩子的摇篮、玩具都查封了。临走,蛮横的警察说;"限两个小时,再不交房钱,要把东西全部没收。"几个孩子吓得躲在墙角里,偷偷地掉着眼泪。 马克思无奈,只好冒着雨找新的住房,但是没有人收留。这时,药房、面包铺、牛奶铺的老板都来逼债了。燕妮在债主面前万般无奈,只好把自己的床抬出去卖掉以偿还欠债。但刚刚把床抬上车,警察又来了,说黄昏时搬运东西违犯法律,并诬蔑房客是要存心逃躲欠债。顿时,门口聚集了二三百个看热闹的人。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窘况下,坚韧不拔走自己的路,去从事自己的事业。对于马克思来说,钱和生命所以需要,只是为了革命事业。他在一封信中说:"假如我有足够的钱--这-德育名人小故事就是说大于零--来养家,而我的书又已完成,那我今天还是明天被投到剥皮场上,换句话说,倒毙,对我完全一样。"马克思正是在贫困中与困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,终于成为一代伟人。
萧雅荠
1842年12月,普鲁士政府剥夺了马克思的国籍。从那一刻开始,马克思开始了长达四十年没有国籍的生活,直到去世。马克思选择了一条艰难的人生旅途:长达四十年的流亡之路,四十年的辛苦劳碌,四十年的贫困和付出。“我是世界公民。”这是马克思的名言,也是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实写照。干革命,办报纸,最后倾家荡产,家里的孩子们也跟着遭罪。燕妮后来在信中表达过这样的心情:“我在这个昏暗的异地他乡埋下了我的四个孩子,我的悲痛永远不会消失,永不平息。这种伤痛是无法治愈的,它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,不会消失,我的心也不会停止流血。”
吴茂江
“纵观一下马克思的一生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来概括:痛并快乐着。在这我就想问一个问题,马克思幸福吗?也许有的人会说老马这一生苦难不尽,没钱没房没车子这能叫幸福吗?的确是这样的呀,不同的价值观,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幸福它的答案一定是不一样的。”
“我觉得对于幸福的解释里边有一个是一定和各位有共识的,那就是我们能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做成事业,而且做一辈子,这绝对是一种幸福。那要这样说的话,我认为马克思作为我们的革命导师,他用思想在指引着我们,在教导着我们,而且在他去世以后又有那么多的人在坚持着他的路
王依凡
痛并快乐着,这句话矛盾吗?
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是道理,而往往很多人都对所谓大道理有着排斥心理,认为大道理谁不会说,谁不知道,当别人对自己讲大道理时,往往有人会抱着厌恶的情绪。你认为自己懂,我认为你不懂,也许道理听起来并不复杂,但是若是让我们自己去阐述,恐怕没有这个本事,也就是说,所谓的懂,太过浮浅。平时的生活中,我觉得人们对普遍的真理充满的亵渎,现在的很多人往往不注重道理中的真正含义,而是大多数时候当做调侃和强词夺理的凭借。所以我觉得我们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思想的体系的,让一个健全的人格指引着我们的大学生活。一月在天,万月在江湖,若自己心如明镜,放眼望去,一片明朗。你需要的就是头顶那轮明澈的月。
个人觉得,它就是你抓住主要矛盾的依据,你行为的主导。心灵的修炼,带来的不只是精神上的快乐,生活上的自在,身体上的舒适。最终你的人生模式将不会是虚度了,后悔了,而是幸福了,满足了。
黄佳慧
看马克思这一生,颠沛流离,穷困潦倒,可他作为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,终生为热爱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,身旁更是有燕妮和恩格斯不离不弃相伴左右,原来痛和快乐其实是可以共存的。联系到实际,痛更多是外在的,而内心自己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富足才是真正的值得的快乐。坚持自己的热爱,遵从内心的选择。